全国咨询服务热线:400-921-0788
建一道 绘一城

建一道 绘一城

发布时间:2025-04-19 14:32:16     作者:南宫官网登录入口

  清晨,运动爱好者魏东在斗南湿地旁的滇池绿道外海段完成了又一次慢跑,正在做最后的拉伸运动,他说:“在湿地公园里奔跑,既能呼吸到新鲜空气,又能欣赏到美丽的滇池风光,在这样的场所锻炼真是太惬意了。”

  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,是得民心之事。魏东的惬意,正是昆明市以“绿”为底,全面营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,绘就城市发展新画卷,积极地推进滇池绿道建设带给老百姓最实在的获得感。目前全长71公里的滇池绿道外海段已对公众开放。项目在建设中以绿色建造为核心,通过科学技术创新,突破难点,保护生态环境,最终完美呈现出一个按照世界级标准修建的绿道。让市民游客共享城市发展成果,共赏昆明生态宜居之美。

  滇池绿道外海段环线长、环境复杂,昆明市在建设之初就提出要全面保护现有自然山体、滇池、湿地、农田乡道等生态本底,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前提下,配套种植湿地绿化和水生植物,打造野趣盎然的绿色生态绿道,构建起“山水林田路湖”的生态格局。

  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为滇池绿道牵头建筑设计企业,经过多轮研究论证,提出滇池绿道的建设应该立足于滇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突出生态性、多元性以及经济带动性。

  昆明市建设服务中心作为项目实施主体,围绕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重点、难点、关键点,开展管理创新、方法创新、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。实施工程单位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科技化、数字化的理念,依托“BIM+GIS”“互联网+”等技术,尝试开展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的研发与搭建,统筹推进项目工程信息化平台设计、推广、使用全过程,并全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,普遍的应用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。通过将智能科技融入建设施工,以数字化赋能工程质量管理提升,以智能化突破质量管理瓶颈。云南建投滇池绿道项目部(以下简称“项目部”)成立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室,梳理出建筑业新技术的8大项31个小项,开展滇池低碳多维智慧化绿道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探讨研究、复杂山体栈道生态保护性一体化建造关键技术等17项课题。建设过程中,在沿线重点工程处安装全方位鹰眼球机监控预警,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可通过“智慧工地可视化管理平台”传输到项目部,管理者可通过实时画面,第一时间掌握建造情况,制定更加合理的施工计划。

  作为生态修复项目,滇池绿道将“以道守界、协同治理;生态优先、助力保护;因地制宜、连续贯通;环境添彩、文化点睛”的建设理念贯穿于工程的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验收等所有的环节。在项目规划选线时,因形就势、遇树绕路、遇水架桥,尽可能降低对原生生态的干预。

  在建设过程中,严格保护环湖自然水文过程,保护环湖核心生态资源,尽量利用原有机耕道、农村道路建设绿道。新建段绝大部分采取栈桥方式来进行跨越,最大限度保护滇池周边的生态环境。

  绿道需要穿越捞渔河湿地公园水杉林,树与树的间距较密,开挖过程中稍有不慎,就会影响树木正常生长。

  为减少对环境的干扰,施工选择了最艰难的模式,选用最小型机械设备,采用最优化的施工工艺,搭配人工修整的方式。一边挖一边架,虽然施工时间拉长了,但施工中实际做到了没有移伐一棵水杉,未对绿道沿线生态造成破坏。

  昆明市建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:“无论质量安全、生态保护,还是景点串联、生态修复,每个环节都要反复论证、精心组织、严格管理,这才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。”

  滇池绿道上,大大小小的桥有30座,“小而多”“异形扭曲”是滇池绿道项目构件最大的两个特点。跨河桥、栈桥、拱桥等线型多样,高差大、扭曲度大、构件连接节点复杂,线型控制难度大。项目部创新采用标准胎膜架进行拼装,调整焊接方式,最终将零散各异的钢板变成一个个线型流畅的构件。面对复杂山体的架桥,在不破坏植被的情况下,克服重重困难用人工和吊车相互配合,架起了一座座景观栈桥。

  在滇池南岸沙滩主题公园到大湾山之间,一条“之”字形的螺旋栈桥在山间徐徐展开,桥长800.85米,高差56米。这就是滇池绿道最美景观之一湖之桥。

  湖之桥临水较近、土壤湿软、桥梁吊装半径大、站位受限、地基承载力要求高,都是在吊装阶段要解决的问题。面对这样的复杂桥梁建设,实施工程单位因地制宜,针对吊装平台地基承载力要求高的问题,对吊装平台基础进行承载力试验,根据试验数据对基础进行软基换填。为了更好地保证吊装平台的安全,项目部在平台周围采取拉森钢板桩围堰措施。一段段,一截截,最终搭建起独具特色的螺旋桥,成就浪漫山海之间的梦幻之约。

  草之桥段作为生态保护区,建设环境敏感,尽管打桩前进行了多方论证,但仍有众多不可控因素。为了架桥,项目部联合设计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发明了“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栈桥桩基成套技术”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山体的破坏。施工完成后,该技术入选《西南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汇编(2024年)》。

  山之桥的铭真山段,从山脚到山顶,垂直高差达82.66米,相当于20余层楼高。山上没有道路,没办法进行机械化运输及自动化安装。为保护生态,项目部采用了最原始的人背肩扛方式,一背篓水泥、一背篓沙,像“蚂蚁搬家”一样,艰难地将材料运到山顶。为保护山上的珍贵树木,不惜改道架桥,虽然增加了工程难度,但因没有对山体和植被造成任何破坏,留住了这里最美的自然风貌。

  林之桥位于捞渔河湿地公园段,这里有茂密的水杉林,但树与树的间距为1.2米至1.8米,根系密集,在路基开挖过程中稍有不慎,就会破坏水杉的根系,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。

  为了保护水杉林,林之桥对方案来优化,以化整为零的方法,采用构件分段加工运输,项目部采用微型挖机进行开挖,局部位置采用人工修整的方式施工。虽然施工时间比正常时效慢了一半,但施工中未对沿线水杉造成损伤,最大限度实现保护。

  在村之桥段,有一棵生长多年的蓝桉树静静伫立。为保护这份浪漫,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,项目部根据桉树位置,预留出生长的合适空间,将桥面进行镂空,不仅让桉树正常生长,又增加了栈桥的趣味。此外,在保育林段,为保护原有冬樱花、蓝花楹等苗木,在绿道建设中,项目仅对生态退化、长势不佳、妨碍绿道通行的区域进行移栽,以低干扰的生态技术办法来进行绿化修复,尽可能与原有植被相协调,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,是希望的颜色,也是“绿美昆明”的底色。

  田之桥段,架设离地1米高的栈桥,以低姿态穿过农田湿地,让栈桥与农田湿地风景融合。展现完善的农业尾水净化系统,与周边的农田风景自然融合在一起。

  由于项目靠近滇池,地下水较为丰富,挡土墙浇筑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大量浮浆,又增加了项目的阻力。为了有效止水,项目部采用了拉森钢板桩围堰的方式从源头减少水体流入基坑,并将水体排至三级沉淀池,经沉淀后再进行排放,最大限度减少水体泥沙污染。不仅没有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污染,让水体得以循环使用,还完好地保护了周边自然植被。

  今天的滇池绿道外海段,是环湖生态屏障(山之桥)、城市山水景廊(水之桥)、文化旅游长廊(田之桥),从“待字闺中”到焕活古村(村之桥),从空阔无边到繁花似锦(湖之桥),从湖边密林到绚丽多彩(林之桥)。变的是人们的绿色空间,不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。

  滇池绿道的建成,串联起的不单单是五百里滇池的大美,也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与身心,它提升了春城的颜值,也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将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,使昆明真正成为“魅力四射的高原明珠、心向往之的锦绣春城”。春风徐来,一幅青山绿水、社会和谐、人民幸福的绿色城市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

点击在线咨询可免费获取报价
立即拨打电话享受在线优惠 销售热线:400-921-0788 或点击咨询报价
Totop